English

闹元宵

1999-03-03 来源:生活时报 蔡青 我有话说

“火树银花触目红,揭天鼓吹闹春风。新欢入手愁忙里,旧事惊心忆梦中。但愿暂成人缱绻,不妨常任月朦胧。赏灯那得工夫醉,未必明年此会同。”这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的元宵夜。相传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,嫁于商人,终身不满,抑郁而卒。她的诗词大都抒发个人幽怨之情,即使是在“火树银花、揭天鼓吹”的元宵夜,举国皆庆,她却仍然忧伤。另一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年生活颇为美满。但金兵南下,战乱纷起。丈夫在颠沛流离中逝去,她孀居于杭州,境遇非常孤苦。当热闹异常的元宵节来临,她别有另一番心情。“元宵佳节,融和天气,次第岂无风雨。来相召,香车宝马,谢他酒朋诗侣。”把繁华挡在门外,宁愿一人独处。忆起“铺翠冠儿,扌然金雪柳,簇带争济楚”的往昔岁月,不禁发出“如今憔悴风鬟雾鬓,怕见夜间出去”的感慨,于是“不如向帘儿底下,听人笑语”。悲凉之中,自有一股豪迈之气。同样在元宵夜,两位性格相异的女诗人便有了两种不同的感受。

在我生命旅程的各个阶段,对于元宵节的记忆也各不相同。

小时候,元宵节是用米粉做成的神态各异的小动物。在我家乡,每到元宵节,家家户户都要包元宵,俗称“圆子”,比现在到处卖的元宵要大许多。还有一种风俗是用米粉模仿物件包成元宵,比如桃子、杯子、茶壶等等,最可爱的当数各种小动物,像羊、兔、狗、猫之类。外婆把这种小动物元宵插在筷子上竖在田间,旁边挂一盏煤油灯,说这样能驱除虫害。夜晚,没有火树银花。月上柳梢后,广袤的田野上零星亮起灯盏,虽然空旷,却不孤单,东南西北,遥相呼应。凑趣的还有偶尔响起的鞭炮声和瞬间灿烂的烟火。邻家的大哥哥扛着点燃的芦苇捆在田间奔跑,那奔跑着的火把烧热了众人的心,大家兴奋地高声呼号。我抬头看月亮,它也在微笑。

后来我们搬到了县城。元宵节,街的两旁挂满彩灯,还有缤纷的汽球、大红的灯笼。大大小小的孩子拖着兔子灯满街乱跑。华灯初放,所有的人都走出家门,来到同一条街上。于是满街的人满街的灯,汇成了一条流动的河流。人观灯,灯看人,沉浸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,我忘了看月亮。

大城市的元宵节更有另一番景象。“满城灯火耀街红,弦管笙歌到处同。真是升平良夜景,万家楼阁月明中。”这是早年北京元宵节的写照。现在的北京城即使在平时也是花团锦簇、流光溢彩,节假日只是商场里多了购物的人、名胜景点多了旅游的人。从春节开始的各种庙会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过后,而生活在这里的我却少有兴趣去游玩。某一日办公桌上放了一盒元宵(单位所发),这才想起到了元宵节了。观灯?赏月?已没有了这份闲情逸致。纵使有心情,月亮也不好找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